近年來,「生物多樣性」被視為是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,「自然」已繼「氣候變遷」躍升為全球關注的重點。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資深經理張凱評表示,人類與大自然是生命共同體,舉凡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、運用肥沃的土地來耕作、生產糧食,或從海洋捕撈漁獲等都來自大自然的餽贈。根據統計,全球約 44 兆的經濟價值仰賴生態系所提供,占全球總體 GDP 的一半以上,若失去大自然的供給、支持、調節與文化服務,人類經濟恐將輕易崩塌!
(圖:全球約44兆的經濟價值仰賴生態系所提供,若生態體系失衡,人類經濟將輕易崩塌。)
近年全球各地出現不少「極端氣候」的案例,造成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的嚴重損失,對人類生存也造成重大衝擊,因此「氣候變遷」一直是永續領域中的熱門議題。然而,根據行星界線 (Planet Boundaries) 2009 年報告指出,「氣候變遷」仍被視為是中等程度的風險,但是「生物圈完整性改變、生物多樣性喪失、物種滅絕的速度」以及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改變」的潛在風險卻已呈現超標狀態!
根據 WWF 於 2022 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 (Living Planet Index, LPI) 報告指出,從 1970 年到 2018年以來,被觀測物種的數量平均下降多達 69%。世界銀行 (World Bank Group) 2021 年報告也指出生物多樣性損失風險逐年上升,例如:自 1700 年以來,超過 85% 的濕地已消失、1980 年至 2020 年由於農業擴張,1 億 7800 萬公頃的森林消失,相當於 48.6 個台灣面積;再者,過去 150 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因素,導致覆蓋於礁石表面的活珊瑚僅剩一半,減少的速率在近數十年仍大幅提升。各項調查報告皆一致顯示全球的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極大風險,生態復育工作已刻不容緩。
(圖:眾多調查報告一致揭露全球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極高的風險。)
生物多樣性在短期內看似對人類影響不大,但若現階段忽視不理,長期來說卻可能造成無法弭補的問題!張凱評列舉,像是資源的短缺造成原物料價格波動、生產流程與價值鏈中斷、經濟活動可能受限於環境影響被迫搬遷或調整、甚至因為碳稅等議題導致外部成本內部化等,這些都是政府、企業、個人即將面臨的困境,若不及早正視,恐招致更嚴重的後果。
有鑑於此,國際組織便發起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(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, GBF) 的共識,認為各國應採取緊急行動以停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損失,以實現在2030年達到自然正成長 (Nature Postive) 目標做出貢獻,並於2050年達到全面生態復育 (Fully Recovery) 的終極目標。
然而,該如何達成自然正成長的目標呢?張凱評表示,2022年眾多機構聯合發起了企業朝向自然正向的上位行動 (ACT-D),這項行動有助於企業瞭解全球自然目標 (Global Goal for Nature) 的影響,並辨識可採行的相關架構與工具。ACT-D 共同指引企業起身行動,透過「評估 (Assess)」、「承諾 (Commit)」、「轉變 (Transform)」、「揭露 (Disclose)」,停止自然損失並恢復,並為自然正向的世界做出可信的貢獻;目標在2030年起,企業活動所帶來對環境的正面影響將大於負面影響。
(圖:評估工具一:上位行動 ACT-D, 透過「評估」、「承諾」、「轉變 」、「揭露」為自然正向的世界做出可信的貢獻。)
此外,企業也可以參酌「自然資本議定書 (Natural Capital Coalition)」的架構來思考、評估企業對自然資本與生態系服務的影響與依賴,並從而規劃合宜的目標行動以達成 ACT-D 的目標。張凱評說明,自然資本議定書是企業用於鑑別、衡量及評價企業對自然資本直接、間接之影響與依賴性的標準化框架;先釐清企業活動影響自然資本的驅動因子,同時考量企業對自然的依賴性,瞭解熱點之後,再透過行動規劃、財務規劃來降低衝擊、提升價值,以訂定出對環境有益的永續行動方向。
(圖:評估工具二:自然資本議定書,可用以思考、評估企業對自然資本與生態系服務的影響與依賴程度,並規劃行動以達成 ACT-D 目標)
然而,企業在規劃「自然行動」時,也可採用 AR3T (Avoid, Reduce, Restore & Regenerate, Transform) 的架構來打造友善地球的行動方針。張凱評解釋,AR3T 架構是透過「避免 (Avoid)」、「減少 (Reduce)」、「恢復 (Restore)」、「再生 (Regenerate)」4 個層次達到改變 (Transform) 的目的,例如,在設計階段直接降低對環境的負面衝擊、採用循環經濟,使用再生材料以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、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、積極採取行動進行林地復育及景觀恢復,或是透過再生農業幫助生態系達到自我再生的狀態等。
(圖:評估工具三:AR3T 架構,透過「避免」、「減少」、「恢復」、「再生」4 個層次達到改變的目的。)
對於企業來說,除了從自身做起、重視生物多樣性議題之外,也要發揮企業影響力,讓上下游的合作廠商、整體的價值鏈都能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企業營運的考量之中。這也是回應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(GBF) 中的第 15 項目標行動,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需評估並公開揭露在營運、供應和價值鏈以及投資組合中對自然的風險、影響與依賴性,減少對自然的負面影響,並積極增加對自然的正面影響;同時,企業也應向消費者提供永續知識,以促進永續消費的正向循環。
我們身處的大自然看似資源充沛、生機蓬勃,但若未能善加利用,恐將走向資源耗竭之路。張凱評提點,企業在取用自然資本前應先做好生態規劃,有計劃的取用、有計劃的復育與再生,讓商業活動的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,才能真正維持生生不息的自然樣貌。
(尊重著作權,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)
No results found.
歐盟為實現《巴黎協定》目標,歐盟委員會於2019年12月提出綠色政綱,目標是要在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。此項目標正式寫入2021年7月生效的《歐洲氣候法》(European Climate Law),具體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