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曆春節到來,聚餐是家人及親友相聚的必要活動,而豐盛澎湃的年菜更有為新年討個好彩頭的重要意義。但隨著永續意識抬頭,如何在環保與儀式感間找到絕妙平衡,成了春節新課題。恆好玩永續行動整理六大重點,帶你在春節上一桌精彩的永續年菜。
自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(COP 26)以控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.5°C為目標以來,能源轉型成為首要減碳行動,但根據學者Michael Clark發表於《科學》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顯示,忽視糧食生產造成的碳排放,將使我們不可能達成此目標。
Michael Clark以聯合國提出的中等生育率情境,模擬未來100年全球人口演變與飲食狀況,計算出在2100年全球將排放13,560 億噸的CO2,遠超控溫1.5°C所需的500噸(有67%機會升溫不超過1.5°C)及705噸(有50%機會升溫不超過1.5°C)碳排目標。這代表即使我們從此刻開始完全不使用化石燃料,我們依然會在2050年使1.5°C溫控目標破功。
這項研究就顯示,想達成聯合國溫控目標,減少糧食碳排和能源轉型需同時進行。
根據Joseph Poore 和 Thomas Nemecek於《科學》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顯示,全球有26%的溫室氣體排放與食物相關,而更有至少6%的碳排放來自被人們浪費及丟棄的食物,排放量是航空排放的三倍。
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卡路里被丟棄,從供應鏈至消費者,減少浪費將是減少糧食碳排放的關鍵。
談到永續飲食,吃在地以減少運輸碳排放是許多人重視的行動,但根據Joseph Poore 和 Thomas Nemecek彙整來自 119 個國家 38,000 多個商業農場的數據顯示,「你吃什麼食物?」遠比「食物來自哪裡?」更重要。
以牛肉為例,生產一公斤的牛肉會產生 60 公斤的溫室氣體,而生產一公斤的碗豆僅會產生 1 公斤的溫室氣體,其中運輸所產生的碳排放,僅占牛肉生產過程中排放量的不到 1%。想從飲食減碳,我們需要更重視選擇低碳排放食物的重要性。
雖然對大多數食物來說,運輸不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,但空運的食物例外,空運產生的碳排是海運的50倍。
大部分時候,我們很難分辨哪些食物是來自空運,挑選時我們可參考食物的「原產地」,避免選擇保存期限短且需經過長途運輸的食物。
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,台灣一年所產生的廚餘總量超過50萬公噸,春節期間丟棄的食物又比平常更多!提前計算人數,列出一份分量適中的菜單是減少浪費的關鍵。
而在菜色選擇上,可參考下方「食物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」圖表,多選擇蔬食料理、減少肉類的使用,不僅有助健康,也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象徵年年有餘的「魚」是餐桌上的固定班底,台灣四面環海的環境,也讓台灣人對吃海鮮有著獨特情感,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列出了永續海鮮9原則,讓民眾放心吃魚、重視海洋保育。
除了漁產挑選外,選擇當地當季的農產品,不僅能顧荷包、支持在地生產,減少進口食材運送及儲存產生的碳排;而肉類及蛋奶挑選上,也可選擇具「動物福利標章」或「友善雞蛋聯盟標章」之畜禽產品,以消費支持友善飼養。
今年春節,就與恆好玩一起把握六大觀念,讓年節聚餐也能恆永續!
參考資料:
1. Hannah Ritchie (2021) – “Emissions from food alone could use up all of our budget for 1.5°C or 2°C – but we have a range of opportunities to avoid this”
2.Hannah Ritchie (2019) – “Food production is responsible for one-quarter of the world’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”
3. Hannah Ritchie (2020) – “You want to reduce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your food? Focus on what you eat, not whether your food is local”
歐盟為實現《巴黎協定》目標,歐盟委員會於2019年12月提出綠色政綱,目標是要在2050年使歐洲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。此項目標正式寫入2021年7月生效的《歐洲氣候法》(European Climate Law),具體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5%。